某铁路山岭隧道的主体结构及施工组织设计(含CAD图)
某铁路山岭隧道的主体结构及施工组织设计(含CAD图)(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说明书10600字,CAD图5张)
摘要
本次毕业设计我主要对XX隧道的主体结构以及施工进行了设计。首先我对XX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我根据隧道的地形以及地质条件设计了隧道的平面、纵断面以及横断面,接下来我依照隧道埋深及开挖量确定了洞口的位置,根据洞口围岩等级选定了洞门形式并对洞门进行了验算,其次我按照隧道围岩等级对隧道进行了衬砌设计并进行了检算,然后我根据XX隧道的地形以及地质条件隧道内防排水、通风照明、避车洞以及电缆槽进行了设计,最后我对此隧道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隧道;衬砌;施工;设计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I mainly to the mai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was designed chenjiawan. First, I chenjiaw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unnel wa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then I according to the terrain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chenjiawan tunnel designed plane tunnel, longitudinal and cross section, then I have followed the tunnel depth and the amount of excav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hole, the hole according to level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form of selected Portal Portal was checking, I follow the second level of the tunnel surrounding the tunnel lining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heck, then according to me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chenjiawan tunnel tunnel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ventilation, lighting and lay-hole and the cable channel is designed, I'm finally a tunnel construction design.
Key words :tunnel; lining; construction; design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2.1地貌特征
该段线路通过低山区,植被发育,生长杂草及小树,山坡自然坡度为30°左右,山体基岩裸露。
1.2.2地层岩性
TIj灰岩夹溶崩角砾岩,青灰色~灰色,层间呈紫红色,节理裂隙较发育,结构致密,中层状(层厚0.1~0.4m不等),质纯,岩质坚硬,地表溶蚀现象严重,溶沟、
溶槽发育,弱风化,产状154°∠35°。量得一组节理产状为330°∠34°,属宽张节理,张开宽度为1~10厘米,延伸长度大于5米,间距2条/米,导水性强。隧道进出口岩石较破碎。
1.2.3地质构造
隧道位于客坊倒转背斜南翼,属单斜地层。
1.2.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多补给任思河。地下水为随季节变化较大。根据钻孔JZ-III02-201揭示,洞身范围内旱季无水,地下水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小。隧道处于垂直渗流带内,竖向岩溶发育。
1.2.5不良地质
任思河暗河在DK172+130~+150处从隧道下方穿过,暗河溶洞顶板标高为552米,路肩设计标高635米,暗河处溶洞顶板厚度约80米。
1.2.6工程地质条件
一、工程地质评价:出口为陡崖桥隧相连。隧道处于垂直渗流带内,竖向岩溶发育,预测正常涌水量为100m3/d,最大涌水量为375m3/d。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二、隧道围岩分级:
DK171+989~DK172+010,IV级; DK172+010~DK172+188,III级;
三、隧道进出口边仰坡坡率及控制高度
进口TIj灰岩夹溶崩角砾岩,地表溶蚀现象严重,溶沟、溶槽发育,弱风化,仰坡控制高度12m,仰坡坡率1:0.75。
出口为陡崖,桥隧相连。
四、据隧道出口阎家潭大桥水橛化验,地下水、地表水对砼均无侵蚀性,但T1j地层中一般地表水对砼有溶出型弱侵蚀、地下水对砼具硫酸型酸性弱侵蚀及溶出型弱侵蚀。
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目录
第1章绪论 1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1.1 设计依据 1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
1.2.1 地貌特征 1
1.2.2 地层岩性 1
1.2.3 地质构造 1
1.2.4 水文地质条件 1
1.2.5 不良地质 2
1.2.6 工程地质条件 2
第2章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3
2.1 隧道平面设计 3
2.2 隧道纵断面设计 3
2.2.1 隧道内纵坡形式确定 3
2.2.2 隧道内纵坡坡率的确定 3
2.3 隧道净空的确定 3
2.3.1 限界 3
第3章隧道洞口位置和洞门的确定 5
3.1 隧道洞口位置的确定: 5
3.2 隧道洞口位置的比选: 5
3.2.1 方案的拟定 5
3.2.2 方案的比选: 6
3.3 隧道洞门的设计 6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3.3.1 隧道洞门的设计原则: 6
3.3.2 隧道洞门形式的选择: 7
3.4 隧道洞门的检算 7
3.4.1 计算假设及相关规定 7
3.4.2 洞门结构计算 8
第4章围岩衬砌结构计算及检算 12
4.1 衬砌形式确定 12
4.2 衬砌设计规定 12
4.3 复合式衬砌 12
4.4 荷载计算及二次衬砌计算 13
4.4.1 隧道深埋以及浅埋的确定 13
4.4.2 Ⅲ、Ⅳ级围岩衬砌结构计算: 14
第5章其他洞内附属设施设计 26
5.1 防排水设计 26
5.1.1 防水 26
5.1.2 排水 27
5.2 运营通风和照明 27
5.2.1 运营通风 27
5.2.2 照明 27
5.3 避车洞 28
5.4 电缆槽 28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 29
6.1 概述 29
6.1.1 编制原则 29
6.1.2 施工原则 30
6.2 施工方法的选择 30
6.3 各种施工工艺 31
6.3.1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和方法 31
6.3.2湿喷砼施工工艺和方法 31
6.4 二次衬砌施工工艺和方法 32
6.4.1 施工工艺 32
6.4.2 施工方法 32
设计总结 36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
[版权所有:http://DO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