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Nav

五层框架结构大学教学楼设计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帮助中心
资料介绍:

摘  要
根据教学楼设计规范和其它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要求和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该框架结构教学楼。 按照先建筑后结构,先整体布局后局部节点设计步骤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资料、建筑设计总说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设计说明,以及其它部分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及计算简图确定、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主梁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框架柱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次梁截面设计配筋计算、楼板和屋面设计、楼梯设计,基础设计等。其中附有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纵向和横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恒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以及梁柱的内力组合表。
关键词:框架、重力荷载代表值;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组合;弯矩调幅。
 
Abstract
According: to building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standards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 geological data, the desig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room building. After the first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 overall after the first local node design steps design. Main contents include :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total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ne, Facade, profile design specifications, , and other parts of the design; structural layout and schematic calcu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load, stres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s, Main beam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calculation, frame-section design and reinforcement, meeting beam reinforcement design, floor and roof design, stair design, infrastructure design. Enclosing wind load under the framework moment, shear and axial bi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eismic load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moment, shear and axial bid; Constant load and live load under the framework moment, shear and axial trying to internal forc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eam-column table.

[资料来源:Doc163.com]


Key Words:frame, Gravity load charecter value ,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 internal force make up , curved square amplitude modulation.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在满足设计任务书提出的功能要求前提下,完成了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合理的选择框架,并为以后的结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程概况
本设计教学楼位于**市,用地755方米,红线范围为50m×20m。该地段地势平坦,环境较好,在选址和环境营造方面,注意自然景色的优美,也重学习环境各交通条件的因素,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比较适合教学楼功能的充分利用。
 根据设计资料的规划要求,本教学楼建筑要求的主要功能有:门卫室,教师休息室,大教室,小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设计标高:室内外高差:450mm。
墙身做法:墙身采用250厚的加气混凝土块。内粉刷为混合沙浆浆底,纸筋抹灰面,厚20mm, 内墙涮两度涂料,外墙贴砖。
楼面做法:楼面(大理石楼面),100厚现浇钢筋砼楼板,20厚板底抹灰。
屋面做法(上人屋面):见建筑设计部分。
门窗做法:塑钢窗和木门。

[资料来源:https://www.doc163.com]


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平面设计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42.4m,总宽度为17.8m,共五层,总建筑面积为3773.6m2,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结构。

立面设计
结构韵律和虚实对比,是使建筑立面富有表现力的重要设计手法。建筑立面上结构构件或门窗作用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给人们在视觉上得到类似音乐诗歌中节奏韵律变化的感受效果。在本设计中,正立面中所有的窗尺寸都是一样的,给人以特别整齐的感觉!
房屋外部形象反映建筑类型内部空间的组合特点,美观问题紧密地结合功能要求,同时,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原有的建筑物以及绿化等基地环境,也是影响建筑物立面设计的重要因素。

建筑剖面设计
   为防止室外雨水流入室内,并防止墙身受潮,将使内地坪提高到室外地坪450mm。首层、标准层与顶层层高均为3.3m。
  [来源:http://Doc163.com]

五层框架结构大学教学楼设计(www.doc163.com)
五层框架结构大学教学楼设计(www.doc163.com)
五层框架结构大学教学楼设计(www.doc163.com)
五层框架结构大学教学楼设计(www.doc163.com)


目     录  20000字 [资料来源:Doc163.com]
摘  要    3
绪论    5
1 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依据    6
1.1 设计理念    6
1.2 工程概况    6
1.3设计依据    7
2 建筑设计    8
2.1 平面设计    8
2.2 立面设计    9
2.3 建筑剖面设计    10
2.4 其它部分详细做法和说明    10
3 截面尺寸初步估计    12
3.1柱截面设计    12
3.2梁的截面设计    12
4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3
4.1 横梁线刚度I B的计算    13
4.2 柱线刚度I C的计算    14
4.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14
5 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    16
5.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16
5.2竖向荷载统计    16
5.3竖向荷载内力计算    18
5.2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及荷载汇总    29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6 水平荷载计算    32
6.1风荷载计算    32
6.2 地震荷载计算    35
7框架的内力组合    40
7.1 梁柱的内力组合    40
7.2 柱端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45
8 截面设计    46
8.1框架梁截面设计    46
8.2框架柱截面设计    48
8.3 楼板设计    54
9 楼梯计算    57
9.1 示意图    57
9.2 荷载计算    57
10 基础设计    59
10.1荷载设计值    59
10.2 A、D柱独立基础的计算    59
10.3 B、C柱基础配筋    62
毕业设计总结    65
致谢    69

参考文献
[1]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资料来源:www.doc163.com]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建筑地基处理规程(JC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刘立新.砌体结构.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8] 赵明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 沈蒲生.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李必瑜.房屋建筑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1] 龙炳煌.建筑抗震减震原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 Newmark (Newmark, N.M.), Luosenbuleishi (Rosenblueth, 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U.S.). Beijing :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1986.10.
[13]  Tomatoes (Wiegel, R.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U.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8.3
[14] (U.S.) The United States Green Building Committe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2nd Edi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8.2.
  [版权所有:http://DOC163.com]

  • 关于资料
    提供的资料属本站所有,真实可靠,确保下载的内容与网页资料介绍一致.
  • 如何下载
    提供下载链接或发送至您的邮箱,资料可重复发送,若未收到请联系客服.
  • 疑难帮助
    下载后提供一定的帮助,收到资料后若有疑难问题,可联系客服提供帮助.
  • 关于服务
    确保下载的资料和介绍一致,如核实与资料介绍不符,可申请售后.
  • 资料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请勿做其他非法用途,转载必究,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或有损您的利益,请联系本站,经查实我们会立即进行修正!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doc163.com Copyright © 2012-2024 苏ICP备202102985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