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13929.6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俗增长影响,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逐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创近年的新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跨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从2004年起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2004-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保持了恢复性增长,重回上升轨道。但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2004-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分别为19000亿、28985亿、40000亿美元。全球跨国公司正再度考虑将并购作为增加企业利润、解决扎略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国企业主动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中信、中化、首钢、华润等,已经发展为集多行业经营于一体、投资许多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1986年,中信加拿大公司利用国际银团项目贷款与加拿大鲍尔公司共同收购了加拿大塞尔家纸浆厂,中方出资4700万加元,占股50%。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初具规模,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于此可见,跨国并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企业投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跨国并购是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寻求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跨国并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⑴实施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纳入全球生产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⑵跨国并购是我国国有企业经济实行战略重组、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⑶跨国并购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传播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也对我国整个工业体系打破先前的重工业自我循环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⑷研究跨国并购是进一步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的需要。
⑸进一步完善跨国并购理论和方法,有益于我国跨国公司成功实施跨国并购战略。
二、文献综述
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对跨国并购的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于跨国并购具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企业并购(M&A)双重特点,国外学者对其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并结合本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和企业并购的理论。
[资料来源:http://www.doc163.com]
⑴外国直接投资(FDI)理论及评述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解释了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⑵马克思并购理论研究评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是推动企业运营的第一生产要素,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资本的积累;二是资本的动机和目的,资本推动取决于“资本尽可能多的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的生产剩余价值”。利润是资本运营的唯一目的。竞争作为强制性规范,是由资本内在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对资本积聚与集中的论述是其并购思想的集中体现。
⑶西方并购理论及其评价
对并购理论的研究,其成果主要来源于具有悠久并购历史的西方,西方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讨,但对并购理论研究的基点主要集中在并购动机和并购效应两个方面。
①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交易的参与者能提高各自的效益。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二是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 [资料来源:Doc163.com]
②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由于管理层只有公司的小部分所有权,使得管理层会偏向于非现金的额外支出,如豪华办公室、专用汽车等在职消费。而这些支出则由公司其他所有者共同负担。这种情形在大公司更为严重,由于所有权更为分散,对于个人股东更缺乏动力花费成本以监控管理者,即监控管理者,所费资源仍属于代理成本。
三、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跨国并购的规模、行业分布、类型和方式,并结合世界各国并购的案例,总结出跨国并购的原因和新特征。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遇到的障碍和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出我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策略和方案。
四、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⑴组合集成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FDI和M&A理论基础上,运用组合集成的研究方法,探讨关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历史和现状。
⑵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原因、趋势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和跨国公司的两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五、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提交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资料研读;初稿;修改定稿。进度安排如下:
1、2012年12月—2013年1月,确定选题;
2、2013年1月—2013年2月,初步收集资料,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写作提纲;
3、2013年2月—2月20日,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仔细研读;
4、2013年2月20日—4月10日,完成初稿并提交;
5、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修改论文并定稿;
6、2013年5月,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4:14-43,290.
[2]陈峥嵘、黄正红.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政策规定和目标对象[J].中国经济信息,2001,(24):09-10.
[3]李磊.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法律规制[J].商业时代,2006,(6):23.
[4]孙涛.公司并购决策及有效性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5.
[5]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89.
[6]叶勤.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5):110.
[7]滕文藻.跨国公司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8]潘爱玲.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J].中国工业经济,2002,(8):61.
[9]胡峰.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3. [资料来源:http://doc163.com]
[10]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策略:意义、趋势及应对策略[J],管理世界,2001(3):89
[11]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4-29.
[12]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与对策建[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7-81.
[13]刘丽芳.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21.
[14]柴忠东.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分析与思考[J].亚太经济,2001,(5) :90-122.
[15]顾新华等.西方厂商兼并动因的剖析[M].中国工业出版社:1995:43.
[16]魏冬.西方企业并购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7,(2):12-13
[17]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18.
[18]罗肇鸿.跨国并购:特点、影响和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0.
[19]姚战琦.跨国并购与国际资本流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43.
[20]叶勤.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26-30.
[21]中国收购兼并研究中心、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中国并购评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
[22]缪代文.并购方略——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及专家剖析[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32-34.
[23]胡景岩, 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9-128.
[24]陈放.海外兵团抢购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78.
[25]王三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特征和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3):24.
[26]郑云.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我国的反垄断规制[J].企业经济,2005,(8):14.
[27]林春山.解析当前外资并购新趋势[J], 世界经济情况,2005,( 2) :98.
[28]陈咏梅.外资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 2004,( 1): 27-28.
[29]王志乐.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12.
[30]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策略:意义、 趋势及应对策略[J].管理世界,2001,(3):12-13.
[31]陈峥嵘、 黄正红.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政策规定和目标对象[J].中国经济信息,2001,(24):36-37.
[32]潘爱玲.外资并购中的国有企业流失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1,(6):43.
[33]UNCTAD.世界投资报告[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
[34][英]萨德沙拉姆.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123-149.
[35]康杰.精益生产方式中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4.
[36]朱远程,刘燕.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心态及对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60-64.
[37]陈顺长.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2007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8]段克兢等.兼并浪潮与中国对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2.
[39]潘爱玲.外资并购中的国有企业流失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1,(6):23.
[40]陈其林.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及调整[J].管理世界,2002,(3):34.
[41]王念祖.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开放政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43.
[42]严兵、浅析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0,(8):36.
[43]杨亚沙、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4,(1):22.
[44]王志乐.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4-21,30.
[45]唐任伍,王宏新.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J].管理经纬2010,(10):52-55.
[46]张晖.浅析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其动因和影响因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2):37-39.
[46]李敏.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65-67.
[资料来源:http://www.doc163.com]